继续教育报名
点击修改报名信息&补充上传凭证


二、建筑企业“三难”困境

建筑企业“三难"问题,是从客体视角给出的结论,即建筑产业链、供应链上总承包企业、分包商、供货商、中小建筑企业等各个主体的资金困惑,不同主体面临的资金困局差异很大,时间周期不同,解决方式也各异。建筑企业“三难”现状:


(一)应收难

据统计,建筑行业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约40%左右,数额巨大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建筑行业的“应收难”不单纯是指中小建筑企业,包含建筑行业产业链上的建设方(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业主)、总承包方、分包商或供货商等各方主体,链条上各方主体依据项目里程碑节点或货物交付转移,至少形成三层应收账款:第一层,总承包方对建设方的应收账款;第二层,分包商或供货商对总承包方的应收账款;第三层,供货商对分包商的应收账款。每一层的应收账款都有不同难点;第一层,尤其是政府项目,受各种调控政策影响,近年出现拖欠已是常态;第二层,总承包方因建设方拖欠而延缓上游结算,总承包方“以收定支”,分包商垫资已是行业惯例;第三层,供货商的“上打下”赊销,对中小建筑企业影响巨大,生存都会面临问题。这也是国家不断出台普惠金融政策,积极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缘由所在。


(二)确权难

近些年,为增强动产流动性,加快企业资金周转,资本市场推出了基于核心企业的资产证券化ABS业务,建筑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无论是总承包方相对建设方应收账款或应收权证,还是相对于分包商或供货商的应付账款或应付权证都出现了确权难题。总承包商作为产业链供应链上重要的一环,因建设方资金结算的不确定性或合约收款弹性,没有意愿主动为上游企业确权,从而限制了上游企业持有动产资产的流动性。


(三)资金错配

建筑产业链与融资链错配具体表现:错配一,建设方或总承包方获得金融资源后,传递至产业链末端的中小承包方(分包商)受阻;错配二,中小承包商直接获取订单后,难以获得主渠道金融资源的支持;错配三,产业链末端的中小承包商(分包商)被动接受非主渠道融资资金,成本高。建筑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错配严重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中小建筑企业作为建设项目最终落地实施方,处于行业产业链的最弱势地位,金融资源配置也必须更多关注中小承包方的需求。

建筑业“应收难、确权难、资金错配"三者是递进与连带关系,“应收难”反映的是建筑行业产业链供应链下游传导上游的拖欠结果;“确权难”是上游对下游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解决资金难题,其合理诉求难以获得核心企业确权的现状;“应收难和确权难”一定程度加剧了资金错配。

*请扫码登录金山办公后按表上要求填写信息
培训资料网盘下载
结业记录查询
更多培训功能
培训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