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报名
点击修改报名信息&补充上传凭证

 3月31日,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PPP项目绩效管理内容和评价标准,旨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保障项目合作各方合法权益,让PPP项目更好地实现物有所值、按效付费。

  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它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PPP项目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拉动了社会投资,也降低了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助力民生改善。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全社会复工复产脚步加快,很多基础设施项目也在开工建设,其中不少是PPP项目。这时出台《指引》,有利于PPP项目用好资金,提高经济社会效益。

  把PPP运行效果“晒出来”,提出量化约束标准

  《指引》明确,PPP项目绩效管理包括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及项目管理等内容。绩效目标包括总体绩效目标和年度绩效目标两部分。总体绩效目标,是PPP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年度绩效目标,是根据总体具体年度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指引》要求绩效目标的设定应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物有所值的理念,体现成本效益的要求,既具有前瞻性,又有可实现性。

  《指引》对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绩效评价分别提出了共性指标框架。比如,在建设期对社会资本的绩效评价分为产出、效果、管理三项;在“效果”子项下,进一步考察社会影响、生态影响、可持续性和满意度;而对“满意度”的评价,来自政府部门、项目实施机构和社会公众各方面。这个评价“打分”很管用——是按效付费、落实整改、监督问责的重要依据。

  通俗地说,设计这一套绩效管理指标,就是来考察PPP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管得“严不严”,建成后用着“顺不顺”,结账时掂量“值不值”。

  今年2月,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进行了升级换代。新平台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技术成果,提高了PPP项目信息的校验度和准确性,把PPP运行质量“晒出来”。这次出台的《指引》,更进一步对项目运行各个环节提出标准化考察要求,提出可量化约束标准,对PPP运行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精细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通过这次疫情,大家更加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保障粮食生产,PPP也能派上用场——3月17日,大禹节水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签署协议,双方将采取PPP模式,共同推进5.22万亩农业灌溉项目和相关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预计项目投资额约2亿元。社会资本将在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请扫码登录金山办公后按表上要求填写信息
培训资料网盘下载
结业记录查询
更多培训功能
培训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