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绩效管理 让钱花得更值
来源:
|
作者:liqiwang
|
发布时间: 2020-04-02
|
2677 次浏览
|
分享到:
3月31日,财政部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绩效管理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PPP项目绩效管理内容和评价标准,旨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保障项目合作各方合法权益,让PPP项目更好地实现物有所值、按效付费。
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它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PPP项目覆盖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拉动了社会投资,也降低了公共设施建设成本,助力民生改善。
财政部PPP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19个公共服务领域的入库项目已达9459个,投资额14.4万亿元,累计开工3764个,一大批民生建设工程正“在路上”。
PPP项目资金规模大、项目周期长、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和民间资本既要合作,也要互相监督。从项目设计、融资、施工、验收到后期维护收费等,财政花钱要“物有所值”,民间资本也得“心里有底”。北京市中伦(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兰萍认为,作为PPP项目的核心内容,一直以来绩效考核都是实操中的难点。《指引》建立了完整的PPP绩效考核体系,有利于PPP项目的整体规范,也可避免实践中因缺少实施细则而导致的争议。
在以PPP模式设立污水处理厂后,南京市城东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费由原先的1.58元/立方米下降到1.02元/立方米。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代玉认为,对PPP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绩效管理,符合当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这可以进一步强化‘花钱必问效’导向,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百姓提供质优价惠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加强PPP信息公开和绩效管理,在提高政府信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济效率、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主任焦小平说。
完善制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快马加鞭
当前,多个省市已经公布了基建投资计划。与此同时,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也迎来新的“风口”,成为拉动投资的新引擎。
无论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新基建”,作为应对经济下行的重要措施,短期看可以稳投资,发挥“乘数效应”;长期看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释放经济潜力的重要措施。在充分发挥PPP模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作用方面,国内已经达成共识,不仅中央层面加紧机制建设,地方也在快马加鞭。
3月19日,广西推出十条新举措,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政策支持、财政扶持等方面大力推广PPP模式。比如,明确政府参与的新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要全面实施PPP模式;政府债务负担比较重的地区应将PPP作为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方式,利用PPP模式有序盘活存量资产,促进地方发展。
四川省日前也下发文件,推动行业部门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农林水和社会事业领域全面加大放开准入力度,鼓励市县采购社会资本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重点鼓励金融机构精准对接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