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步入新发展阶段,生产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不断优化,支柱产业地位巩固,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正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持续迈进。
(二)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住房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人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2023年,全国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1.3亿平方米,比1980年增长66.5倍,年均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稳增长。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稳步实施,城市更新有序推进。截至2023年末,全国累计建设改造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房6400多万套。2019—2023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万个,惠及居民超过3800万户。城市更新改造在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同时,也优化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让更多人住有所居、安居宜居。
(三)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建筑业通过改善乡村居住水平、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推动实现城乡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历史性解决了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稳增长,农村基础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末,建成建制镇、乡、村庄供水普及率分别为90.8%、84.7%、86.0%。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纵深推进,行政村通光纤、通4G比例超过99%,村村通宽带全面实现,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也提升至66.5%。
(四)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健全
我国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领域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促进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普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国建成普通高等学校3074所,1949年仅有205所;医疗卫生机构107万个,1949年仅有3670个;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分别达3246个和6833个。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我国建筑业持续发展,成长壮大,建设成就斐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建筑业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建造强国”目标继续前进。
注:
[1]本文中,除增加值指标外,1952-1979年均为全民国有制建筑业企业数据;1980-1992年为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建筑业企业数据;1993-1995年为各种经济成分的建制镇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1996-2001年为资质等级(旧资质)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数据;2002年起为具有资质等级的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不含劳务分包建筑业企业)数据。2023年数据为快报数据。
[2]数据来自原建筑工程部编制的企业单位目录。建筑工程部是1952年至1970年期间全国建筑工程主管部门,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的前身。